宋代天子服饰

宋代十分崇尚礼制、重视祭祀。因此,与其他朝代相比,宋代不仅多次颁订服制,还三番五次对服制进行修改。从二十四史的《舆服志》或《礼仪制》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,宋代的冠服制度最为繁缛。

依礼制,宋代的天子之服有七种,分别是:大裘冕(qiú miǎn)、衮(gǔn)冕、通天冠服、衫袍、履袍、窄袍和御阅服。皇帝在出席不同的场合时,配套的服饰也各不一样。如在祭祀时的着装为大裘冕;而在大朝会、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,穿着的服饰为通天冠服;在日常生活中的便服则多以袍衫为主。


图:宋仁宗衮冕复原效果图

在周代的冕服制度中,大裘冕是用于最高规格的祭祀礼仪中。直至唐代唐高宗时期,大裘冕被废。而到宋代宋神宗时期,又恢复了大裘冕,其形制为“以黑羔皮为裘,黑缯[zēng]为领袖及里缘,袂(mèi)广可运肘,长可蔽膝。”宋神宗在冬至日祭祀昊天上帝时,在衮冕之外加上了一件黑羔皮大裘,不过,这种形制也只是在冬至祭天大典时的穿着,其余祭祀活动还是以衮冕为礼服。后来,因宋代朝廷内部对礼服制度的意见不统一,大裘冕再次被废除。

宋代的皇帝在大朝会(即元旦朝会)、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所穿的服饰为通天冠服,这是一种仅次于冕服的礼服。帝王头戴二十四梁通天冠,身穿绛(jiàng)纱袍,衬里为红色,下着绛色纱裙及蔽膝。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,作成项圈下垂方锁状,附在外衣胸前。腰束金玉大带,脚穿白袜、黑舄(xì),另挂佩绶(shòu)。

绛纱袍:
绛色纱袍,即深红色纱袍,又称“朱纱袍"。形制为交领大袖,下长及膝,领、袖、襟、裾(jū)等皆滚以黑边。通常与白纱冠、白纱中单(内衣)、白裙襦、绛纱蔽膝、白袜、黑舄等搭配着装。

方心曲领:
古代官服的一种领式,汉代已出现,为了使朝服更加平整,在内衣胸前所衬的半圆硬领,名“曲领”,免得内衣的衣领拥起。唐代出现“方心曲领”一词,并戴在衣外。直至宋朝,方心曲领已为官员朝服最显著的特征之一。


图:黑舄图(根据文献记载及南薰殿
旧藏 《历代帝王像》复原绘制)

黑舄:
黑色双层底礼鞋,商周时开始使用,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均有沿袭。上至天子君王、诸侯,下至百官及仪卫均有使用,直至清人入关后废除。

样式:上圆下方,形似璎珞锁片的饰物。
功能:防止衣领拥起,起压贴作用。
象征性:天圆地方,人正是立于天地间。

皇帝平日里普通的早朝,一般都穿的是常服。颜色大多为赭(zhě)黄、淡黄衣,有时搭配红衫袍。宋代皇帝的常服包含有:衫袍、履袍、窄袍。这类袍衫穿着皆佩以乌纱折上巾以及通犀金玉环带。

履袍:是宋代皇帝的一种简易礼装,用于郊祀、明堂等礼仪的穿着。袍为绛红罗所制,在穿履时称“履袍”,穿靴时则称“靴袍”。

衫袍:除了黄色外,还有红色,分别用于大宴和常朝。

窄袍:一种圆领宽袖或窄袖的衫袍,是皇帝往常便坐视事时所作的便服,颜色没有做具体限定,毕竟非仪式性场合相对自由。

穿衫袍的宋代皇帝:


即戎装,以金装甲,乘马大阅则服之。根据《宋史》记载,这是中兴之后才有的衣服,也就是宋高宗以后才有的,所以在北宋时期我们看不到皇帝穿这个衣服。

set 限制解除
x1
>
<
>>
<<
O
x1